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故事,是一个青年作家写的自己在德国探亲遇到的一件小事。
作家在游览汉堡动物园途中去了趟卫生间。出来的时候,被一位年轻女士拦住,询问他可曾见到一个小男孩儿在里面。年轻女士解释说,她的儿子进卫生间很久了,到现在还没有出来。作家忽然想起,在卫生间里确实听到里面有敲打声,于是再走进卫生间,发现在卫生间最里面的位置,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儿,正在一脸认真地修理水箱的拉杆。
作家问他在干什么,男孩儿很认真地回答说:“拉杆突然失灵,冲不下水,但自己用过的厕位如果不冲干净,对不起下一个如厕的人,也有失自己的尊严。所以我想要修好它。”
一位国内的老教育家也分享了他第一次到德国的经历,他将小外孙的上衣晾晒到阳台上。他的女儿要求他将衣服收进来,晾在家里。女儿说在阳台晾晒衣服,影响小区的美观,房主会有意见,因为这会影响客户对住宅小区的评价。
他第二次到德国,腌了一些咸肉,又晾晒到阳台上。这一次,他用鲜艳的装饰包装纸将咸肉裹起来,做成喇叭状,远看、近看都非常艺术。有一天刮大风,吹掉的包装纸落在楼下邻居家的窗外。女儿就赶紧下楼去收拾包装纸。她说,这是这个国家的规矩。
实际上,不管是年轻作家还是老教育家的经历,都反映了规则意识。我们都知道德国是非常发达的国家,他们非常注重规则。因为他们深信:社会是一个整体,人与人之间遵守规则,才会使生活变得愉快、和谐、安定。
但是在我们国家,往往漠视了规则。在中式的家庭教育理念中,孩子是重中之重,一切家庭生活以孩子为重心,只要是为了孩子,什么规则都可以被改变。
当然,这是由于文化差异形成的。在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,古有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的说法,可见孩子的重要性,孩子就是家族血脉。而在国内和国外生活的小孩差别最大的是成长的方式不同。德国家长一般关心孩子在学校里开不开心,喜不喜欢去,为什么。而中国父母则更关心今天上什么课、学了什么以及考了多少分之类的问题。中国孩子大多优秀、聪明、刻苦、成绩好。在国际性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,中国队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。
但中国孩子上学压力大、知识面也比较窄。有的小孩从早上七点自习开始,除了三顿饭,基本上就是学习,放了学各种补习班,还要写作业到深夜。而作为父母,认为这是将孩子培养成才的唯一规则。
可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,成长还有知识以外的东西,知识代替不了生存的能力。孩子要成才,还需要各方面的能力,而让他们认知到规则这一理念,很可能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成长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