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长为此困惑、苦恼。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跟自己说话,甚至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,他也总说“爸妈别说了,我知道我知道。”
面对躲避、抗拒同自己沟通自己的孩子,父母们有不解、委屈,有怨愤、失落,有的陷入焦虑、忧郁。
从父母的角度讲,自己恨不得心都掏给孩子,与孩子沟通,无非是想知道孩子的安危,目的也是表达关心,或者提供建议、指导,希望帮助孩子人生道路走得更顺、更好,可是,孩子为什么就不领情呢?
拿孩子在校情况举例子:
其实呀,孩子讨厌父母打听他在校的情况是有原因的:
(1)父母打听孩子在校的情况,主要是想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,考试了没有,考了多少分,排名多少,等等。
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绩的,无形中会给孩子一种压力,孩子很容易产生反感。
(2)有些父母把孩子在校的情况问个遍,这让孩子感到父母在监督自己,没有自由感。
(3)孩子在校的不良表现被打听后,父母为此批评、惩罚过孩子。
孩子觉得父母打听他在校的情况,就是想抓他的“小辫子”,找他不良的表现,因此不愿意跟家长分享在学校的任何事情。
而家长又是怎么做的呢?
因为关系上的居高临下,因为各种优势心理,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,在与孩子的交流中,父母容易先入为主,轻易论断、否定孩子的观点、认识,甚至,有些父母还没有听完孩子的话,或者在孩子有机会解释之前,就已经得出了结论、否定孩子的观点。久而久之,所谓交流其实就变成了单口相声,孩子要么反驳、争辩,亲子之间的是非、对错之争变成了情绪混战,要么,孩子就变成了闷嘴葫芦。
而有的父母总是当“事后诸葛亮”,每每在孩子出错、倒霉、沮丧的时候,嘲讽、责骂、教训,或者,名言是“我早就给你说过了!”
有的父母喜欢在孩子说话的时候,打断孩子;
或者听孩子说话时三心二意;
或者孩子一个话题还没有讲完,就扯到另一个话题;
或者问些与当前孩子兴致勃勃讲的话题无关的问题,发表风马牛不相及的评论。
最终,孩子在与父母交往中,学会了不报告坏消息,而是掩饰、封锁,或者轻描淡写,甚至谎报——道理很简单,符合人避害的本性。
一般来讲:有这样的行为的孩子往往都有受到责骂、批评、嘲讽的历史经验。
或者,家长的评论不着调,交流的结果无济于事,心绪反而更糟更乱;
或者,家长常常窥视、监督、审查孩子的言行,要求孩子纠正,与自己保持一致;
或者,家长习惯于否决孩子的思路和解决办法,给出你觉得更好的办法,甚至定要孩子采取你的解决办法;
或者,家长不善于保守孩子的秘密,愿意在亲友中间进行传播;
或者,家长总是把孩子过去的失败、错误作为批评、说教、打击孩子的话题、重新提起。
这就促使孩子根本不愿意跟父母交流,如果在听的父母真切的希望孩子能跟你说说心里话,听听你的建议,不妨试试下面的办法:
从亲子关系认知角度讲,父母需要在观念上“降到”与孩子平等、平视的位置,没有平等,就没有亲子之间坦率、愉快的交流。
1.家长应做些改变,不要时刻向孩子询问学习成绩。
多关心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,与孩子谈谈校园的趣事,这样便于和孩子谈到一块儿,使谈话氛围更轻松愉快。在这期间,顺带着问一问孩子的学习情况,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反感了。
2.多问开放性问题,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有选择性地讲。
比如,你的开场白可以是:“今天累么?”
孩子可能说:“不累。”这时你可以说:“不累就好啊,肯定是学校里有什么开心的事儿吧?”如果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开心的事情,孩子便会乐意分享。
孩子也可能说:“累啊。"这时你可以顺着他的话展开:“嗯,爸爸妈妈小时候也会觉得上学累。那时候啊......你呢?你是因为这个觉得累么”与孩子产生共情,孩子便会表达他的内心。
3.转变视角,放弃居高临下的态度。
针对家长曾批评、惩罚过孩子的情况,家长可以转变视角,多表扬孩子,不论孩子在家里或在学校有任何好的行为,都夸奖一番,以便于孩子更多得做出好的表现。
比如,爸爸可以跟女儿说:“今天我在路上碰到了你班主任,他说你最近上课特别认真,作业也完成得特别好,爸爸真为你高兴。"这样孩子就会受到鼓舞,以后会做得更好。
-END-